法國學者培根曾經說過:“習慣是人生的主宰,人們應該努力地追求好習慣!葉圣陶先生也說:“凡是好的態(tài)度和好的方法,都要使它化為習慣。只有熟練得成了習慣,好的態(tài)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(xiàn),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運用。好像出于本能,一輩子受用不盡!現(xiàn)代兒童教育專家孫云曉明確指出:“道德的核心是習慣”。的確,行為習慣就像我們身上的指南針,指引著每一個人的行動。縱觀歷史,大凡獲得成功的人,他們的良好行為是長期堅持,養(yǎng)成習慣,形成自然。小時候的魯迅先生,就養(yǎng)成不遲到的習慣,他小時候曾在自己的書桌上刻了一個“早”字來時時提醒自己,他要求自己抓緊時間,時時刻刻地叮囑自己凡事都要早做,他這樣長時間地堅持下去,就形成了習慣。這位以"小跑走完一生"的作家,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學史上留下了輝煌的業(yè)績,成為世界有史以來十大文豪之一?梢,行為習慣對一個人的成長起了決定性的作用。良好的習慣對我們中學生來講,尤為重要。
第一、我們要能明辨是非,慎重選擇。“習慣有好壞之分,好習慣終身受其益,壞習慣終身受其累”。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認為,“有兩種習慣養(yǎng)成不得,一種是不養(yǎng)成習慣的習慣,另一種是妨害他人的習慣(所謂不養(yǎng)成習慣的習慣就是指一個人做事沒有強制與警覺,今天東,明天西,今兒這樣,明兒又那樣,這就可能什么習慣也養(yǎng)不成。久而久之,就成為一種不養(yǎng)成習慣的習慣)”。必須要知道勤奮學習、遵紀守法、孝敬父母等是好習慣;做事拖拖拉拉、好吃懶做、偷雞摸狗等是壞的習慣。好習慣越多越好,壞習慣一個都不要有。
第二、注重細節(jié),持之以恒。說話、走路、吃飯、交往等生活細節(jié),看起來是小事,但是如果不注意,一旦養(yǎng)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就會影響他人,甚至會影響到國家聲望。走進一間屋子,砰的一聲把門推開,撲的一聲一口痰吐在地上,這些好象是無關緊要的事,但這既影響他人學習和工作,又可能傳播病菌,一旦習以為常,就成為一種妨害他人的習慣。國外一些公共場所,專門用中文貼“不隨地吐痰”, “便后請沖水”,就因為我們養(yǎng)成了隨地吐痰,便后不沖水的行為習慣,讓我們在世人面前丟盡顏面,蒙受羞辱。好習慣也不是一天就能養(yǎng)成的,它是后天積累、慢慢形成的。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(yǎng)成,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。吸煙是個壞習慣,許多人也知道,也試著戒過,但中國煙民的數(shù)量仍很驚人,為什么?習慣養(yǎng)成了,改起來不容易,需要恒心,需要毅力。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人生的主宰,要擁有它,絕對不能少了“恒”字。
第三、向榜樣學習,自我磨礪,不斷完善。俗話說,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”以擁有良好行為習慣,品行優(yōu)良,舉止得體的人為鏡子,時時照照自己,自我磨礪,矯正自己的不良言行。好的習慣的養(yǎng)成是循序漸進的,是在不斷積累中趨于完善的,正如有人所言:三天改變觀念,三個月改變習慣,三年改變命運。只要有決心,有恒心,鐵杵也能磨成針。
“學校無小事,件件需認真!绷晳T的養(yǎng)成正是一件件小事中情緒體驗的積累。正因為如此,我希望同學們都能自覺遵規(guī)守紀,讓我們的校園井然有序。大家在見到老師或同學時能主動問聲好,待人有禮貌,做到彬彬有禮;能熱愛勞動,講究衛(wèi)生,不隨地吐痰,不亂丟紙屑零食袋;能愛護公物,保護綠化,不踐踏草坪,不到處亂刻亂畫;出操時能保持安靜,迅速整齊,聽從指揮;能做到文明進餐,有序排隊,不吃零食,勤儉節(jié)約;能做到衣著整潔得體,言談舉止,大方優(yōu)雅;能做到不在教室、走廊、樓梯等公共場所大聲吵鬧,上下樓梯,輕聲慢步,注意謙讓,行走靠右;能做到每天堅持鍛煉,增強體質,心里充滿陽光。大家都能在遵規(guī)守紀、嚴格自律中體會到良好的秩序帶給我們的真正的快樂。
同學們,這些行為規(guī)范看上往都很細小,對你來講只要事事專心 ,就可以養(yǎng)成良好習慣。生活是一方沃土,你播種什么,就會收獲什么,播下一種心態(tài),收獲一種思想;播下一種思想,收獲一種行動;播下一種行動,收獲一種習慣;播下一種習慣,收獲一種命運。
同學們,昨日的習慣,已經造就了今日的我們,今日的習慣決定明天的我們。在這個碩果累累,充滿希望的季節(jié)。讓我們將好習慣的種子埋下,用恒心澆灌,用良好的習慣,奠基美好的人生,成就生命的精彩!
2015-10-19